热,热,热,要不咱来杯冰饮吧?
到手一看,咦,这冰块似乎有点多,印象中几年前饮料里的冰块没这么多吧?
(相关资料图)
其中瑞幸更是因为「加冰太多」屡屡登上热搜,有消费者甚至表示部分咖啡中冰块重量占比超 60%。瑞幸在 Q2 营收首次超过星巴克中国,这也意味着更多目光会聚焦在它身上,瑞幸「冰块刺客」的标签还能摘下吗?
看着「含冰量」不低的饮料,我们决定进行一番不严谨的生活化测试,看看相同的一杯饮料,星巴克、瑞幸、喜茶、奈雪、蜜雪冰城和茶救星球,谁会是真正的「冰块刺客」呢?
不严谨的生活化测试
我们的测试核心思想是「不严谨的生活化测试」,模拟消费者到手饮料的状态:夜间气温稳定期下单外卖,10 分钟内点完,每种饮品的门店到收货地址的直线距离控制在 2.5 公里内,骑行距离控制在 3 公里内含冰量 = 冰块完全融化毫升数 / 整杯饮料毫升数,量杯为同一品牌同一款式。收货后 3 分钟内使用金属网分离冰块和饮料,冰块上自然附着的微量饮料计入「含冰量」,饮料杯壁中自然附着的微量饮料不计入整杯饮料毫升数,饮料中无法过滤的固态物计入整杯饮料毫升数。不考虑各品牌饮品的用料、保鲜措施和配送渠道等不能由外卖消费者控制的因素。
我们选取了美式咖啡和柠檬茶两款经典饮品,分两组测试。
第一组咖啡组,由星巴克、瑞幸、奈雪参赛。
▲ 图片拍摄于冰块尚未完全融化时
第二组柠檬茶组,由喜茶、蜜雪冰城、茶救星球参赛。
▲ 图片拍摄于冰块尚未完全融化时
谁的「含冰量」最高?答案揭晓。
其中喜茶、奈雪和蜜雪冰城使用的是冰鲜袋装。我们再次声明,以上测试仅为模拟消费者日常拿到指定品类的饮料的状态,中间存在许多变量,结果仅供参考。
少冰真的少了吗?
有人会说,你选少冰或者备注少冰不就行了吗?
正是考虑到这一点,我们把「含冰量」第一和第二的饮料在同一家分店用另一个账号点了第二杯,均选了少冰或备注了少冰。
结果 ……
▲ 同一家店,同一种茶,少冰比正常冰更多冰,难不成是随缘加冰?对这个结果我们早有心理准备,因为在做「不严谨的生活化测试」前我们曾搜索过相关信息,发现不少消费者在网上吐槽「根本没少冰」「这真的是少冰」?
▲ 瑞幸和蜜雪冰城曾因含冰量谁多谁少展开互动,由此可见品牌饮品店知道含冰量问题涉及品牌口碑
少冰,怎么个少法,正常冰是多少,少冰少多少比例?都是未知数。这一点,不少品牌饮品店可以向下面这家瑞幸咖啡店学习。
▲ 有网友反馈,某家瑞幸咖啡店提供精确加冰服务
去冰不满杯?
既然有人觉得饮料「含冰量」有点高,那么不加冰可以吗?
有的品牌表示你可以有选择不加冰的权利,我也有去冰不满杯的规则。
对于这一点,有的品牌口头告知消费者,「去冰口感不好」,有的品牌则直接把这一点标注在了点单界面里,根本不给去冰满杯的选项。
一些消费者对「去冰不满杯」的规则表达了不满,这种不满并不显著集中在某一个特定品牌,这表明「去冰不满杯」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。饮品店为何偏爱冰?
对于消费者的不满,不少品牌饮品店感觉自己被曲解了好意。
某品牌饮品店的店员现场告诉我,加入冰块有两个好处,一是可以让饮品能从开始到喝完保持冰感,二是冰块采取了特殊工艺,融化缓慢且稳定,有利于保证饮品的风味。
▲ 从业者晒出的正常冰和少冰标准 . 图片来自:July_703Y(小红书)听完这番解释,我觉得饮品店的出发点很好,于是接着问了这样一个问题:
如果加入冰块是为了保持饮料的冰感和风味,那么不同饮料分别加入多少比例的冰块什么类型的冰块,有没有统一规定的标准?
最终,我得到的答案是:「都是我们自己看着加」。
店员所说的「特殊工艺制作的冰块」,其实是商业制冰机在零下 20 度左右制作的纯水食用冰块,市场价多少呢?纯水食用冰在当地外卖平台上零售价约为 10 元 /kg,粗略按照 1kg 冰 = 1000ml 水来估算,不考虑融化损耗,1ml 冰的成本为 0.01 元。
▲ 750g 袋装食用冰零售价大多在 8-10 元 / 袋我们联系上了当地某制冰供应商,对方表示如果采购量大且稳定,纯水食用冰可以按 3 元 /kg 供应,不考虑融化损耗,1ml 冰的成本可做到 0.003 元。
事实上,不少品牌饮品店都是自购制冰机制冰,成本只会更低。
如此一来,按我们做的「不严谨的生活化测试」结果来看,毫无疑问,冰块为饮品店带来了明显的收益。
看了数据,相信不少人可能觉得饮料里的冰块和螃蟹上的绳子有异曲同工之妙。如今的饮品含冰量是否越来越高?我们询问了几位多年冰饮爱好者,他们仔细回忆后表示有感觉到现在的冰饮含冰量超过前几年,但无法保证回忆的准确性。
对于「冰块刺客」饮料,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就此发声:冰块本就是由制作者另外添加到饮品中,何来无法「去冰」的说辞?
即使夏日,也有消费者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吃冰,需要去冰或常温饮品。此时,维持口味已不再是主要矛盾。
所谓「口感」亦是千人千面,口味的话语权不单单掌握在商家手里。
饮品加冰要有度,动辄 20 元、30 元的价格,更应当真材实料、物有所值,不可使高价饮品沦为「水货」。
接下来,我们可能要面临一个新问题,当饮品店把加冰换成加水,该怎么办呢?